我们住的是一个有三十来年的小区,人口比较稳定,老人多,小孩儿多。住在我们楼下的是爷爷奶奶带着个六岁多的孙子,两个老人很慈祥,与人为善,我们每次下楼遇到他们了都会或多或少的说两句。
但是慈祥的长者带出来的孩子多半很淘气,他的孙子就是个典型,因为小区老人多,所以孩子出奇的淘气,到处闯祸,隔三差五的有人告上门来。每当有人告状,爷爷奶奶就点头哈腰赔礼道歉。送走了来人,便对孙子大吼一阵,直到保证不再犯为止。
可是好景不长。过得两天,又会在外边惹些麻烦回来。
优妈妈认为,一个信息的表达,语言占7%,声音占38%,表情占55%。教育孩子的内容再好,——“吼”也就吹了。
对于孩子的教育,优妈妈的育儿经验是——蹲下来,用低声调跟孩子说话,以促膝谈心的方式,心平气和对孩子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有时候,也可以诱之以利。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
有儿童教育专家经过研究,发现降低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声调有四大好处:
第一,低声调的教育能减轻孩子的“心理压力”,便于问题的暴露和解决。
孩子是怕批评的,这是他们潜在的心理负担。一旦受到训斥,这种心理负担就会转化为心理压力。孩子伯惩罚,精神紧张,焦虑不安;加上自我保护的本能激起心理防御,以至不敢亦不愿说出真情。这时,倘若父母用和蔼的态度,低缓的声调开导、说服,孩子的心理将得到安慰,紧张得以松弛,情绪趋向平稳,父母的语言教育便容易被接受。
第二,低缓声调的教育,能减弱乃至消除孩子的“逆反心理”,取得教育效果。
记忆中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,要是有哪个同龄小孩调皮捣蛋,屡屡闯祸,优妈妈经常会见到他们的父母拿着棍棒或者被提着耳朵回家,几乎是在斥声中长大的。不过那个时候我们的成长相对简单,大氛围都是这样。但是像我女儿优悠,他们这一辈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大不相同,如果我们总是板着脸训斥孩子,那么在他们心目中,这样的父母就是站在对立面的敌人,不值得亲近,因此对父母的要求,往往一概拒绝。即使被迫接受,也是阳奉阴违,有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,故意挑起事端,闹恶作剧,借以报复、泄恨。
降低批评的声调,心平气和地就事论事,不计前嫌,真心实意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。这样,孩子的戒备心理将得以解除,转向接受教育。
第三,用低缓的声调对话,可以缩短与孩子的“心理距离”,密切亲子关系。
对话是亲子之间交换思想,增进了解最常用的方式。低缓声调的交谈,像讲“悄悄话”一样,容易引起孩子跟父母说话的兴趣,觉得父母尊重自己,所讲在理。这时,父母在孩子心目中,父母是值得信赖的亲人。
第四,用低缓声调说理是文明行为标志之一。父母在孩子闯祸的情况下,仍以低缓的声调心平气和地同孩子说话,进行说理教育,这不仅体现能耐,还体现着涵养。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,让有心的孩子立志让自己也成为“有修养的人”。
那么,为什么要蹲下来同孩子说话?
一、大人一蹲下来就同孩子差不多高,意味着与孩子平等;
二、人一蹲下来,怒气也就消了许多,就可以确保心平气和,声调低缓。
大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,能让孩子意识到同成人是平等的,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信自尊的人格,自觉地弃旧图新。
优妈妈[微信:moxindou]原创 转载请注明:优妈妈博客- » 蹲下来用低声调跟孩子说话